陳搞搞,盧綰是劉邦最信任的發(fā)?。?/h3>
漢高帝劉邦斬白蛇起義,舉兵反秦,歷時八年,最終建立大漢王朝。然后高帝分封諸功臣。這其中,高帝的同鄉(xiāng)、寵臣盧綰被封為長安侯,拜太尉。而長安,就是秦時的咸陽。
為什么盧綰在之前的反秦起兵、和后來的楚漢相爭中,并沒有立下過什么特別出眾的功勞,相對而言只是一個普通的將領,高帝卻如此厚待他,授予其三公之一的太尉,又把秦朝的國都封給他做食邑。這就要從高帝和盧綰的不一般關系說起了。
盧綰,出生在沛縣豐邑(今江蘇豐縣)中陽里,這一年是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就在盧綰出生的當天,中陽里另一戶姓劉的人家,戶主劉太公第三個兒子也誕生了,這就是后來的漢高帝劉邦,盧綰和高帝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等到稍稍大一點后,盧綰和高帝又一起上學讀書,成為同學。
此后一直到高帝起兵反秦前,四十多年里,盧綰一直是高帝最親密的朋友、兄弟,同學,和他的感情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幾個親兄弟。
---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妒酚?-韓信盧綰列傳》
盧綰是高帝同鄉(xiāng)、同年同月同日所生、同學、密友,這多層的關系,使兩人在數(shù)十年里不離不棄、同起同出入,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盧綰在高帝心中,比之后的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功臣的分量還要重,即使張良、韓信、陳平等人,也不能和他相比。
高帝年輕時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經(jīng)常因為犯事而四處躲藏,不敢回家。其他的人都不怎么敢?guī)椭叩郏氯锹闊?,只有盧綰,不畏危險,協(xié)助高帝躲藏并竭盡所能的供應飲食,保護高帝安全。之后又跟隨當亭長的高帝四處奔走,忠心隨侍,是高帝不折不扣地第一心腹。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高帝起兵反秦后,盧綰第一個響應,以賓客的身份隨同。后來高帝被項羽封為漢王,盧綰被高帝授予將軍職銜,常常作為侍中,侍候高帝左右。
高帝左右近臣里,只有盧綰可以毫不避諱地隨時進入高帝內寢,和高帝親密交談。高帝經(jīng)常賜予盧綰大量的衣服器物金帛賞賜,是其他臣子都不能企及的待遇。
高帝在反秦義軍中第一個進入關中,迫使秦王子嬰投降后,初步建立漢政權的雛形,就立即分封各功臣,其中盧綰以并不出眾的功勞,被封為太尉、長安侯,負責舊秦都城的一切統(tǒng)管事宜。這份榮譽,即使蕭何韓信張良等,也是萬萬不能及。這一年,是漢元年(前206年),盧綰和高帝都是五十歲。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綰封為長安侯。《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漢五年(前202年)七月,燕王臧荼謀反,已經(jīng)稱帝的高帝劉邦親自率領大軍討伐臧荼,九月,漢軍擊敗臧荼叛軍,斬殺臧荼。
在出兵時,高帝為了震懾諸異姓王,直接宣布廢黜臧荼的燕王王爵,然后讓功臣列侯們推舉朝中有功大臣里功勛卓著者,立為新燕王。其實,朝臣們都清楚高帝屬意的新燕王人選就是盧綰,所以投其所好,紛紛上奏:太尉盧綰跟隨皇帝最早、功勞最大,又已受封長安侯,身份最尊,立為燕王,當之無愧。高帝于是以群臣推薦為由,封盧綰為燕王,成為漢初異姓王之一。
而在所有八位異姓王中,盧綰是唯一一個高帝心腹,最為信賴的自己人。其他諸王,都沒有像盧綰這樣得到皇帝的信任。
----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乃立虜綰為燕王。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妒酚?-韓信盧綰列傳》
此后,盧綰作為燕王,為高帝兢兢業(yè)業(yè)地守衛(wèi)北方邊疆,忠心無二,多次跟隨高帝出征,雖然不是戰(zhàn)功赫赫,到底也恪盡職守,忠勤王事,稱得上漢家忠臣、高帝心腹。
漢十年(前197年)九月,代相國陳豨在叛逃匈奴的韓王信(不是漢初三杰的韓信,而是戰(zhàn)國時韓國國君后裔,被高帝封為韓王的韓信,和淮陰侯同名)舊部蠱惑下,聯(lián)絡韓王信,起兵叛亂。
高帝得知陳豨叛亂,于是以六十高齡親自率軍出征,討伐陳豨,另外遣將軍柴武別領大軍,出兵塞上,對抗聯(lián)合匈奴南侵的韓王信。出兵前,高帝詔命燕王盧綰從東北面出兵,聯(lián)合漢軍夾擊陳豨。
盧綰得到高帝命令后,立即從燕地率大軍西進,配合漢軍攻擊叛軍。這個時候,盧綰作為高帝的心腹親信,表現(xiàn)合格,積極作戰(zhàn),夾擊叛軍,十分賣力。高帝對于這個好兄弟的表現(xiàn)也是很放心,下詔贊譽。
而陳豨起兵后,面對漢軍和燕軍的夾擊,左支右絀,多次大敗,將領士卒被漢軍斬殺數(shù)萬。無奈之下,陳豨遣使者向匈奴求救,請匈奴出兵抵抗?jié)h軍。
盧綰得到了叛軍向匈奴求救的消息后,出于對高帝的忠心,立即派心腹張勝出使匈奴,向匈奴宣揚陳豨已經(jīng)戰(zhàn)敗,不日即將滅亡,意在使匈奴不再支持陳豨。
張勝在出使匈奴地時候,遇到了原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衍對張勝敘說了盧綰、陳豨、匈奴之間“連兵不決”的謀略,只要陳豨還在,高帝就需要燕王盧綰的配合,不能發(fā)動“鳥盡弓藏”的手段,處置盧綰。如果陳豨被消滅,那么漢軍接下來對燕國動手的概率極大,不如假意與陳豨作戰(zhàn),保持半真半假地接觸,以使?jié)h軍不會懷疑,同時暗地里交通往來,互通有無,以共同自保。請張勝將這個意思告訴燕王,以便其抉擇。
張勝覺得臧衍雖然挑撥離間的意思很明顯,但是所說的話其實道理很對,只有陳豨不滅,燕國的安全才得以保證。于是,在事先來不及通知盧綰的情況下,張勝私自向匈奴請求出兵,聯(lián)合陳豨攻打燕軍,造成三方混戰(zhàn)的情況,讓高帝和漢軍認為軍情重大,必須支持燕軍抵抗匈奴,從而保持盧綰的燕王地位穩(wěn)固。
----勝還,具道所以為者。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范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盧綰不知內情,突然遭到匈奴和陳豨聯(lián)軍的打擊,起初莫名其妙,下意識地發(fā)動反擊,并懷疑是使者張勝投降并勾結匈奴作亂,怒不可遏之下,立即向高帝原原本本匯報,并請求誅滅張勝三族。即使到了這個時候,盧綰的表現(xiàn)還是一個忠臣。
高帝尚未作出答復,張勝就返回了燕國。見到盧綰后,他將事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詳細告訴盧綰,并以其他異姓王的下場力勸盧綰聯(lián)兵自保,以求平安。
這個時候,和陳豨一起作亂的韓王信已經(jīng)在漢十一年(前196年)春,被柴武攻破居城,斬首示眾。
威名赫赫的原齊王、楚王、淮陰侯韓信,因為在高帝出征時托詞不愿同行,又在長安有暗地勾連陳豨的舉動,被留守的呂后騙入宮中誅殺,并夷三族。
梁王彭越也是沒有跟隨高帝出征,致使高帝發(fā)怒,借口其屬下告發(fā)彭越謀反,廢黜其王爵,流放巴蜀。后來呂后更是將其處斬,夷三族,并把尸體煮成肉醬,分發(fā)各諸侯王以示警告。
淮南王英布,在看到當年一同受封的諸王先后被殺,為了自保,主動舉兵造反,以求活路,不過也被高帝領兵擊敗,逃亡后被殺。
趙王張敖,作為高帝女婿,謙恭低調、小心為人,也沒有逃脫厄運,被高帝廢黜,只是在呂后和女兒魯元公主的請求下,才保住性命,降為宣平侯。
當年高帝所封的八位異姓王,已經(jīng)先后有六人被殺或被廢(韓信、彭越、英布、臧荼、韓王信被殺、張敖被廢),僅存的只有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始封長沙王吳芮之子)兩人了。而長沙王吳臣之所以沒有被處置,可以留存,就是因為長沙國面對著南方的南越國(秦軍將領趙佗所建立的位于嶺南的割據(jù)政權),漢室需要長沙國作為中間屏障,隔絕抵御南越。
在聽了張勝的敘說后,盧綰細想之下,恍然大悟,認為張勝的意思是對的,確實需要陳豨叛軍不被消滅,從而凸顯燕國在之后作戰(zhàn)中的價值,自己的安全也能夠保證,這和長沙國得以保存的原因是一樣的。
于是,盧綰出于保證自身安全,同時對于權力地位的的貪欲,私心終于戰(zhàn)勝了對于高帝的忠心,同意按照張勝的謀劃去聯(lián)絡匈奴及陳豨,并給高帝上書,說明之前奏報有誤,張勝并沒有叛逃勾結匈奴,事情是個誤會,請赦免張勝三族。
之后盧綰派范齊出使陳豨,暗示其“避漢軍鋒芒、轉圜而為、連燕兵勿決”,保持長期作戰(zhàn)。再派張勝出使匈奴,交通往來,互通境況,以圖自保。
高帝得到盧綰前后兩封截然相反的奏報,心中疑惑,于是遣使者招盧綰來朝,盧綰心中不安,不敢前去,于是稱病不起。高帝更加懷疑,派辟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前往燕國,召見燕王,并詢問燕王屬官門客。盧綰驚慌,閉門不出,和親信私下說:皇帝病重、政事由呂后掌握,如果此時前去長安,會被呂后借機誅殺。愈發(fā)不敢去見高帝。這些事情都被審食其、趙堯所查明。
審食其返回后,原原本本將盧綰的情況告訴高帝,高帝很是生氣,預備等自己身體稍好后,就親自帶兵去燕地,當面詢問這個已經(jīng)保持了六十年友情的好兄弟到底瞞著自己在搞什么鬼。
漢十二年(前195年)冬十一月,陳豨叛亂被徹底平定,陳豨被人被樊噲斬殺在靈丘,高帝從投降的陳豨副將口中得知盧綰曾經(jīng)派遣使者多次到陳豨處,勾連交結;同時,在從匈奴降人那邊,高帝還知道了盧綰兩次奏報中、行為前后茅盾的使者張勝,居然確實是在匈奴作為燕王的使者居中聯(lián)絡,勾連陰私。得到這些消息后,高帝憤怒不已,高聲大喊“盧綰果然謀反了?。 ?/p>
------漢使樊噲擊斬豨。其裨將降,言燕王綰使范齊通計謀於豨所。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為燕使。於是上曰:“綰果反矣!”《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被自己最親密兄弟謀反的消息刺激得肝火旺盛的高帝,于漢十二年(前195年)二月下令立即討伐盧綰,遣樊噲將兵出擊燕國,后來又讓周勃代替統(tǒng)兵,攻擊盧綰。
盧綰一直以來都是以高帝親信心腹第一人的形象自居,這一下子突然成了反賊,不由得使人錯愕不已。本身他就沒有太大的軍事才能,在高帝的優(yōu)容下,馬馬虎虎也算有些軍功。但是和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周勃相比,那就遠遠不夠看了。周勃在進軍途中,宣布燕地六百石以上官員投降,一律既往不咎繼續(xù)為官,如果負隅頑抗,漢軍所至,誅滅三族。
在漢軍強大的軍事和攻心壓力下,燕國軍民惶惶不安,紛紛投降,燕王盧綰無法組織起反擊(同時盧綰也根本沒有反擊的意愿),慌亂之下,率領家眷親隨護衛(wèi)等數(shù)千人,棄守國都薊城,逃亡長城之外,滯留在邊境,準備等高帝病好了后,親自進長安向這個老兄弟請罪,乞求原諒。
漢十二年(前195年)四月,漢高帝劉邦病逝于長安(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所以平定陳豨的漢十二年十一月是在高帝駕崩的漢十二年四月之前半年),年六十二。
在長城外苦苦等待的盧綰得到消息后,頓時絕望,知道再也沒有返回漢地的希望,于是率領殘部逃亡匈奴,匈奴封盧綰為東胡盧王。盧綰在匈奴過的很不開心,經(jīng)常想回到內地,都不如愿。
一年多后,漢孝惠二年(前193年),盧綰在匈奴郁郁而終,終年六十四歲。
----四月,高祖崩,盧綰遂將其眾亡入匈奴,匈奴以為東胡盧王。綰為蠻夷所侵奪,常思復歸。居歲馀,死胡中?!妒酚?-韓信盧綰列傳》。
盧綰的謀反,其實和其他異姓王都有本質區(qū)別,作為高帝一生的親信心腹,他并沒有作亂的理由,同時,因為他的平庸,也不存在作亂的資本。但是盧綰在自保的前提下、和對于權力欲望的私心下,還是暗地里搞了小動作,并導致和高帝失去信任,走上了叛亂的道路。同時,高帝誅殺諸功臣的作為,也觸動了盧綰的內心,他總要給自己一個安全的保證,不想日后走上韓信、彭越的老路,束手就擒,家族罹殃。
盧綰最后還是反了,不過基本上是被動的、被迫的,即使在逃離內地后,他也時刻想著向高帝求情,以求寬恕,并最終返回家園。這是他和其他謀反的異姓諸侯最大的不同。同時,盧綰是主動離開,避免和高帝撕破最后的友情,也保住了自己的家族不至于覆滅,這又是他與眾不同之處。
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盧綰的孫子盧他之以匈奴東胡盧王的身份向漢朝投誠,被景帝封為亞谷侯。五十年后,盧綰的后人終于得以回歸祖宗之地,重為漢臣,這也是對于當年無奈之下北逃匈奴的盧綰最大的慰藉了。
這兩天看到朋友圈有人借用收款碼?
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必須得告訴你,這是很危險的行為,最好別參與,不然指不定就掉騙子坑里了。
昨日看到一條消息,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為什么會覺得不可以思議呢?
因為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常見而且很低級的詐騙套路。
01
義烏一女子疫情期間在網(wǎng)上瀏覽到一個高額返利的網(wǎng)上推廣活動,說的是轉1000元秒返8888、轉3000元秒返12888......以此類推。
本以為這樣的騙術已經(jīng)很低級了,但是她還是被騙走了3000元。
其實她如果理智的話,是不會被騙的,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在她剛開始添加對方的時候,就有提示:“請注意核實對方身份,謹防詐騙”。
但這提示產(chǎn)生的懷疑僅僅在詐騙方稱可能是因為她收錢太多了就直接被消了,也或許是想賺錢的心超過了嫌疑的心。
緊接著:
女子先給騙子掃碼支付了1000元,結果得到的是騙子以此條活動已沒有了,只有3000元以上的活動還有,女子直接沒想讓對方退還錢,而是直接又給對方付了2000元,結果秒返依舊沒到賬,等了很久得到騙子的答復是讓她有一次性轉3000元,并給女子承諾這次轉了之后會秒返此次的錢并加上之前已經(jīng)付了3000元,共返28888元。
這時女子才意識到可能被騙了,就要求對方先把之前已轉的3000元退還給自己,然后自己在一次性轉3000元,可是得到的結果是對方直接把她拉黑了。
這就是一個版的空手套白狼,以一個空無的空頭支票套小白的套路,大家覺得騙子會將已經(jīng)到嘴邊的肉在吐出來嗎?
其實這種套路早在之前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過。
“很久以前未聯(lián)系的某個朋友或者同學突然問你借100元,并承諾到期還150,原本不怎么相信的的你,想著錢也不多就借了,之后對方果然如期連本帶利返還;緊接著對方對方又向你借300元,到期又還了你500元;經(jīng)歷過這樣幾次的借款還款之后,你是否也信任對方了,這次對方直接一次性問你借3000元,當你借了之后,對方直接消失了?!?/p>
請問若是他真這么有錢還會問你借錢嗎?再有這樣高返利的還款對方是慈善家嗎?結果肯定不是,那就只有一個答案:這就是套路。
這個套路之所以成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此次疫情很多人經(jīng)濟壓力大,基于對尋求經(jīng)濟來源的理想過于迫切,才使得對此套路的判斷有誤。
但疫情中通過線上詐騙的套路又何止這一種老套的手法,就連此次疫情中提倡的網(wǎng)上授課也被騙子盯上了。
02
網(wǎng)上授課本是為了不耽誤因疫情耽誤學生接受教育,而這但到騙子那里,則又成為了一項嶄新的商業(yè)模式。
近日,就有13名家長因孩子在網(wǎng)上上課被騙3.3萬元。
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
江蘇省的某所幼兒園小2班的家長QQ群里,“陳”老師發(fā)布了一則收費通知,稱:因受到疫情影響,接到教育部門通知,現(xiàn)在開始收取幼兒園學費,緊接著“陳”老師在群里發(fā)布收款二維碼,要求家長們統(tǒng)一將學費通過或者支付寶掃碼支付,之后將繳費成功的二維碼截圖發(fā)在群里!以便她統(tǒng)計,而且還強調,現(xiàn)在有教育局補貼,限定名額優(yōu)惠,每人2395元。
可以想象,家長們看到這樣的消息時何其的振奮,原本因為疫情經(jīng)濟本來就緊張,這下子聽到學費一下子降了這么多,肯定會抓緊時間趕緊支付。
可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陳老師”并不是真正的陳老師,而是趁著疫情期間進群的騙子,他進群是給群管理員說是某某學生的家長,進群之后又悄悄在老師午睡的時間段將自己的QQ昵稱、頭像、群備注名改來和原本的“陳老師”一模一樣,然后發(fā)布收費的消息騙學生家長。
直到老師看見群里的消息時,已經(jīng)13名家長直接通過或支付寶轉賬被騙了3.3萬元。
這種騙術對于家長來說,簡直是防不勝防。所以家長們在接到老師通知交學費的事情時,最好先打電話問一下老師,并且看看是否在老師的上班時間。
03
那么在被騙之后又該怎么辦呢?
很多人在網(wǎng)上被騙之后常常驚慌失措,整個人都慌了,因為很多被騙的人都是沒有過這種經(jīng)歷的,所以直接蒙圈。
那下面講一下具體的網(wǎng)上被詐騙后的報警方法。
第一步: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然后給警察提供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轉賬、匯款記錄這些,并及時給警察對方的、QQ、支付寶等賬號的信息,因為這樣警察能快速的凍結騙子的這些賬號。
第二步:其次如果是到ATM機轉賬的,只要還沒到24小時,可以去找到相關銀行的柜臺、或者打電話到銀行的那里提出申請轉賬,因為早在2016年時就有規(guī)定,個人通過自助機轉賬的,要24小時以后才能到賬,所以可以攔截。
第三步:以上的處理完了之后,就將只要是與騙子有關的聊天記錄、電話、短信或者轉賬單這些全部收集整理好,然后拿到歸屬地派出所制作筆錄,提供他們資料。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餡餅,轉賬時一定要小心謹慎,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鏈接那些不要亂點,小心有病毒。
此文的分享到此為止,感謝閱讀希望對您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歡迎分享你的看法,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端午節(jié)舉辦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
首先我們要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戰(zhàn)國后期的楚國,奸人當?shù)?民不聊生,國家危在旦夕.屈原身負治國安邦之才,兼有滿腔愛國熱情,卻被人陷害和排擠,英雄無用武之地.又不忍看著國家日漸衰亡,最后自沉汩羅江,楚國人民怕屈原的尸體被江魚吃掉就沿江投放食物后來漸成一種習俗就是端五節(jié)。而端午節(jié)在南方是比較的隆重的,劃龍舟、吃粽子。而在北方也有的地方是吃水餃的??芍袊嗣駥η膼鄞鲄s是不分地域的。
接大來我們說說默哀三分鐘,為什么要三分鐘?因為默哀的過程有三步,這三步指的不僅僅是低頭,靜止,抬頭三步,也是三個不同的細想片段,是對過去、當下和將來的緬懷和祝福。第一分鐘是回憶先者,這一分鐘我們可以靜靜回憶生者感人的畫面和每一個催人淚下的瞬間。第二分鐘是感悟當下。我們可以用這一分鐘聯(lián)想自己現(xiàn)在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學會珍惜,學會感恩。第三分鐘送他離開,所以我們可以用最后這一分鐘傳遞我們的勝利,讓他們得以安詳?shù)碾x開。而端午節(jié)可不可以為屈原默哀三分鐘呢?真對個人而言是可以的,但不會有太多的人做的,必竟古代與現(xiàn)代時間差太長。
歷史上有哪些優(yōu)秀的將領?
位于大將之首的粟裕,雖然說不上是大器晚成,但也確實是屬于后起之秀,一鳴驚人。
1927年6月,20歲的粟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到一個月,南昌起義就爆發(fā),粟裕任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wèi)隊班長。在起義軍隊伍里,還有一個和粟裕同齡的年輕人,他的職位比粟裕稍高,此時已經(jīng)是連長了,這個年輕人就是林彪。
南昌起義后,粟裕隨軍南下,因連續(xù)戰(zhàn)敗,士氣低落,部隊在行軍途中失散嚴重。到了江西、湖南交界處時,原本2500人的隊伍,只剩下不到800人,整個架子都散了。部隊主要干部僅剩下朱德、陳毅、王爾琢三人。為了凝聚士氣,朱德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在原有基礎上整編成兩個支隊,共下轄九個連隊。粟裕從班長直接提升為了5連政治指導員,而林彪則任二連連長。就是這兩個人,二十多年后指揮大軍百萬,將蔣介石的軍隊一一消滅,氣的委員長大罵娘希匹。
1928年4月,粟裕隨部隊上井岡山,參加了著名朱毛會師,會師后部隊改編為紅四軍,粟裕任紅四軍28團3連連長。這里要說一下,紅軍歷史上有三支紅四軍,這三支紅四軍日后打發(fā)展成了獨當一面的主力,朱毛會師后的紅四軍就是第一支紅四軍。
很快粟裕在戰(zhàn)斗中就嶄露頭角,在1928年6月的老七溪戰(zhàn)斗中,粟裕指揮出,率領3名戰(zhàn)士迂回穿插,俘虜了上百名敵人,因此獲得了“青年戰(zhàn)術家”美譽。
但是,說實話,粟裕雖然表現(xiàn)出眾,但是進步程度遠遠比不上和他同齡的林彪。當粟裕還是連長時,林彪已經(jīng)是28團的團長了,是粟裕的直屬上級。1930年,紅四軍與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地方武裝在福建長汀整編為稱紅一軍團,這是紅軍的主力軍團。紅一軍團下轄三個軍,分別是紅四軍,軍長林彪;紅三軍,軍長黃公略;紅十二軍,軍長伍中豪。此時的林彪已經(jīng)升任紅四軍軍長了,而粟裕還在紅十二軍中擔任第5支隊的支隊長。
1930年冬,粟裕調到紅22軍擔任65師師長,紅22軍的軍長正是陳毅。這對日后華野的正副司令、被稱為“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著名老搭檔,至此才有緣接近。在任65軍師長期間,粟裕率部參加了第一反圍剿,并活捉了國民黨中將師長張輝瓚,毛主席為此詩興大發(fā),寫了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nóng)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在之后一年多的時間里,粟裕幾次調職,都是在師長位置上打轉,直到1932年,才升為紅四軍參謀長,軍長則是林彪。不久,林彪接任朱德,擔任紅一軍團軍團長,成為著名的“紅軍之鷹”,而粟裕則調任紅11軍參謀長。紅11軍由方志敏在贛東北部創(chuàng)建的紅10軍改編過來的,軍長周建屏,政委肖勁光,1955年授銜時同為大將。
在任紅11軍參謀長期間,粟裕因作戰(zhàn)受傷,左臂被彈片擊中,比送入后方醫(yī)院。后來雖然傷愈歸隊,但留下了終生殘疾,左臂不能用力。重新回到部隊后,粟裕又被調到性逐漸的紅七軍團擔任參謀長兼20師師長,當時的軍團長時尋淮洲,年僅21歲,作戰(zhàn)勇猛,前途無量,是紅軍內部又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可惜在一年后的戰(zhàn)斗中中彈犧牲,將星隕落。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不得已放棄蘇區(qū),準備長征,為了做到聲東擊西,中央決定派出一支部隊先行東征,迷惑國民黨軍。當時中央紅軍共下轄7個軍團,共10萬部隊,最后這個東征的任務落到了粟裕所在的紅七軍團身上。為了師出有名,紅七軍團對外宣稱“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1934年7月6日,紅七軍團7000人從江西瑞金出發(fā),直取福建。在行軍途中,軍團領導層出現(xiàn)重大意見分歧,軍團長尋淮洲和政委樂少華等人經(jīng)常在會議上發(fā)生爭吵,粟裕雖然急在心里,但是卻因為說不上話,幫不上什么忙。
經(jīng)過四個月艱苦轉戰(zhàn)后,紅七軍團來到方志敏創(chuàng)立的浙閩贛蘇區(qū),與方志敏的部隊合并成紅十軍團后繼續(xù)出發(fā)。但是重新組建后問題更大,領導層更加混亂不堪,這直接導致了軍事上的失利。在譚家橋伏擊戰(zhàn)中,紅十軍團遭到國民黨軍王耀武的第一旅攻擊,損失慘重,尋淮洲在這場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犧牲。死后尸體被國民黨軍挖出來,割下頭顱向上級請功。14年后,粟裕指揮華東野戰(zhàn)軍發(fā)動濟南戰(zhàn)役,喊出口號:“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可見粟裕對當年譚家橋兵敗一事是如何刻骨銘心。
尋淮洲犧牲后,紅十軍團領導層懂軍事的基本就沒有了,軍團軍政委委員會主席方志敏雖然革命意志堅定,極富政治韜略,但卻是軍事上的門外漢,他與彭湃、瞿秋白三人被毛主席評價為“我黨內完全不懂軍事的三個領袖”。在國民黨的重兵圍堵下,紅十軍團前景堪憂。
1935年1月,紅十軍團再次遭到大敗,方志敏和粟裕等人率19師殘部800余人沖出了包圍圈,但是主力部隊卻沒有跟上來。方志敏放心不下,叮囑粟裕帶傷員撤離,自己又折返回去接應大部隊,結果這一進去就再也沒出來,剩下的紅十軍團主力2000人也在絕境中全軍覆沒。粟裕等了四天,一直沒有見大部隊出來,知道出事了,只能灑淚揮別,繼續(xù)前進。
粟裕沖出重圍后,率領余部在閩浙邊界展開了三年游擊戰(zhàn)爭,直到1937年國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粟裕才與葉飛等人率游擊隊主力北上,被改編成新四軍。在紅軍期間,粟裕雖然先后當過師、軍、軍團級的干部,但卻一直游離在主力部隊之外,獨立領軍的機會也非常少,因此創(chuàng)造的輝煌戰(zhàn)績也少。名氣遠遠不及彭德懷、林彪、陳毅、蕭克等人,連犧牲的伍中豪、尋淮洲、黃公略等人也比不上。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粟裕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來到蘇南開辟敵后抗日戰(zhàn)場。從這起,粟裕才開始有機會獨立領軍。
1938年,新四軍整編,全軍一萬人被編成四個支隊,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第三支隊司令員張云逸,副司令員譚震林;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這里面只有陳毅一個元帥,張云逸是排名第七的大將,傅秋濤是上將,林維先是中將,張鼎丞、譚震林因為轉入地方工作不參與授銜。
整體來說,新四軍主要將領的軍銜,都要低于八路軍。而粟裕只是新四軍四個支隊里其中一個的副司令,如果按部就班的發(fā)展下去,最后能不能進大將序列都不一定。但是,由于有了獨當一面的機會,粟裕的軍事天賦開始爆發(fā)。
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揮部隊在鎮(zhèn)江以西的韋崗地區(qū)設伏,殲滅日軍少佐土井、大尉梅澤武四郎以下20多人,創(chuàng)下了新四軍在江南的首勝。陳毅聞訊后,即賦詩一首:
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
鎮(zhèn)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1940年黃橋決戰(zhàn),粟裕以七千人的兵力,粉碎了國民黨軍韓德勤部三萬人的進攻,殲敵1.1萬人,只可惜這仗打的不是日本人。1944年車橋戰(zhàn)役中,粟裕指揮5個多團兵力,周密部署,猛虎掏心,一舉殲滅日軍三澤大佐以下460余人、偽軍480余人,而新四軍只傷亡200余人。
在八年抗戰(zhàn)中,粟裕指揮的新四軍第1師在華中地區(qū)堅持作戰(zhàn),開辟了蘇北、蘇中等抗日根據(jù)地,在新四軍的7個主力師中,粟裕的第1師戰(zhàn)績最佳,殲敵最多。然而,這些戰(zhàn)績仍不足以支撐粟裕進入大將序列,更不用說大將之首了。然而,解放戰(zhàn)爭給了粟裕一個輝煌的舞臺,他的大兵團指揮能力猛烈的爆發(fā)出來,從這起踏上了他共和國第一大將之路。
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形式并不好,中原野戰(zhàn)軍四面被圍,被迫進行中原突圍,損失慘重;晉察冀部隊敗于傅作義,丟掉了張家口和承德;山東野戰(zhàn)軍敗于桂軍,主力第八師傷亡較大,士氣低落;東北的林彪同樣剛經(jīng)歷了四平慘敗,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才站住腳。
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在一片局勢不利中,粟裕逆流而上,主動出擊,在蘇中七戰(zhàn)七捷,取得了解放戰(zhàn)爭以來第一場大規(guī)模的勝利,穩(wěn)住了我軍戰(zhàn)線,殲敵人數(shù)比自己的總兵力還多。然而,這僅僅是開始。
宿北戰(zhàn)役、魯南戰(zhàn)役,粟裕率華中野戰(zhàn)軍與陳毅的山東野戰(zhàn)軍并肩作戰(zhàn),連續(xù)殲滅國民黨整編第69師、26師、51師等,殲敵7萬多人。而后兩大野戰(zhàn)軍改編成華東野戰(zhàn)軍,粟裕順理成章成為華東野戰(zhàn)軍副司令,負責指揮具體戰(zhàn)役,司令則由資歷、威望都很高的陳毅擔任。這對井岡山時期的搭檔,又走到了一起,怕下面的將領不服粟裕指揮,陳毅還特意表明: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你們堅決執(zhí)行。
有了陳老總的支持,粟裕指揮起來更加得心應手。1947年2月萊蕪戰(zhàn)役,粟裕一舉吃掉李仙洲兵團,三天之內,殲敵5.6萬人,此戰(zhàn)俘虜之多、殲敵速度之快,創(chuàng)造了解放戰(zhàn)爭開戰(zhàn)以來最高紀錄。3個月后,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史上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孟良崮戰(zhàn)役爆發(fā),粟裕指揮華野27萬人,與國民黨40萬人的重兵集團展開了一場大會戰(zhàn),最終將“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殲滅在孟良崮上。這一仗打的極為驚心動魄,粟裕的高超的指揮水平、驚人的膽魄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就這樣,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別的野戰(zhàn)軍殲滅敵軍一個師都尤為吃力時,粟裕卻能連續(xù)創(chuàng)下一戰(zhàn)殲滅敵人幾個師的輝煌戰(zhàn)例,粟裕的威名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打出來的。當時甚至連林彪這樣自負的將領都對這個昔日的部下另眼相看,別的戰(zhàn)區(qū)送過來的簡報他都沒興趣看,只看華東野戰(zhàn)軍的簡報。
粟裕也不是一直順風順水,名將的成長之路必定經(jīng)歷坎坷。在隨后7月份的南麻戰(zhàn)役、臨朐戰(zhàn)役戰(zhàn)役中,粟裕的短板也暴露出來,他雖然戰(zhàn)場嗅覺敏銳敢于兵行險著,但同時也意味著有時候準備不足就主動出擊,馬虎大意,最后打成亂仗。戰(zhàn)后,粟裕深刻檢討,加強了對大局的把控能力。
1948年5月,粟裕發(fā)動豫東會戰(zhàn),這一戰(zhàn)中粟裕精心運籌,抓住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適時出擊,攻克河南省會開封,在二十天的戰(zhàn)斗中殲敵近10萬人。戰(zhàn)后,粟?;貞洠霸|會戰(zhàn)是他親身經(jīng)歷最復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zhàn)役之一”,林彪看到戰(zhàn)役匯報后,也感嘆“粟裕盡打神仙仗”。
1948年11月6日,舉世矚目的淮海戰(zhàn)役開始,在這場大兵團決戰(zhàn)中,華東野戰(zhàn)軍、中原野戰(zhàn)軍兩大野戰(zhàn)軍60余萬人,與國民黨80萬重兵集團在徐州戰(zhàn)場展開廝殺。此戰(zhàn)粟裕指揮華東野戰(zhàn)軍打主攻,在碾莊吃掉黃百韜兵團,在徐東擋住邱清泉、李彌兵團,分兵雙堆集打黃維兵團,又威脅南線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最后全師躍進陳官莊圍住杜聿明集團,先后殲滅了國民黨軍40余萬。整個戰(zhàn)役驚心動魄,高潮迭起,令人嘆為觀止。粟裕以他超高的大兵團指揮水平贏得了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而淮海戰(zhàn)役也成就了粟裕軍事指揮生涯中的輝煌巔峰。
縱觀粟裕的軍事生涯,可以發(fā)現(xiàn)在紅軍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粟裕雖然也戰(zhàn)績頗多,但是指揮軍隊規(guī)模有限,一直躋身不了高級指揮層。不過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直到解放戰(zhàn)爭,粟裕的軍事才能,尤其是大兵團指揮能力才得以充分發(fā)揮,連戰(zhàn)連捷,打出了赫赫威名,淮海戰(zhàn)役更是一戰(zhàn)奠定了自己大將之首的地位,這可謂是厚積薄發(fā)、一鳴驚人。
宋朝很民主嗎?
唐宋時期,—道皇帝詔敕的出臺有著非常嚴謹?shù)某绦颉Tt敕出臺之后若想真正要成為國家的法律是需要經(jīng)過嚴格的立法的程序,文官集團同不同意還得看他們怎么商量,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門下省”就是專門約束皇帝權力的,所以并不是皇帝隨便說一句話就能成為圣旨,唐代的圣旨叫做“敕旨”。如果門下省官員不簽字,這個圣旨是發(fā)不出去的,并且他們可以在圣旨上批批改改打回去讓皇上的秘書們重新擬定,所以你看也并不是皇帝隨便下一道圣旨就能編為國家法律。
古代有專門的司法機關,比如廷尉,這是古代官名,秦置,為九卿之一,掌刑獄。秦漢至北齊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漢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恢復舊稱,哀帝元壽二年又改為大理寺。你從上述的介紹中能看出,這么長時間內居然沒有成立一個專門的立法機關。
宋朝的很多制度和法律是延續(xù)唐朝,所以這方面是差不多的,但是宋朝特殊就特殊在居然有“法制”,上一篇文章我介紹了宋朝對于女性的財產(chǎn)保護以及婚姻法,沒看過的可以在閱讀完本文后查看。從李清照離婚案看宋朝對女性的財產(chǎn)保護與婚姻法,女人穿越必選宋
承前朝律法,立今朝盛世?
宋朝真的有“法制”而不是“法治”,領略一下宋朝獨有的法制文明。首先我們要來討論一個問題:古代的法律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古代不設專門的司法機構,原因可能是因為古代的立法頻率不高,一般來說—個王朝只有在立國初期才會立法,這個立法也很簡單,就是組織幾位皇帝的肱骨大臣一起商議,但是這個商議不是重新制定法律,而是在前朝法律的基礎上應對當時社會時代的需要轉而修訂一部本朝的基本法,但是其中保留了很多前朝的法律。
上篇文章我講過李清照離婚案里面的那個舉報丈夫被判兩年的法律就是唐朝的,宋朝人寫在法律里但是不用,所以叫睡眠法律,這就是宋朝人在唐朝《唐律疏議》的基礎上制定了《宋刑統(tǒng)》;而唐朝則是在隋朝的《開皇律》基礎上制定了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議》,在這之后的朝代,明朝沒有在元朝的法律上修改,而是在唐朝的《唐律疏議》的基礎上制定了《大明律》,清王朝是承襲明朝的很多內容,所以在《大明律》的基礎上制定了《大清律》。
宋刑統(tǒng)
還有我再另外一篇文章“為何不承秦,不足以立漢”?混混劉邦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講過漢朝在《秦律》的基礎上制定了《漢律》。
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王朝不需要所謂的立法機構來建立法律,很多都是開國就設定好的,—部基本法制定出來之后王朝就不需要多次立新法,其中原因就是我前面講過的中國這片封閉地貌下的文化始終是處于農(nóng)業(yè)文明的最基本樣態(tài),所以沒有外來的新思想新文化社會無法產(chǎn)生變革,于是需要新律法的需求就不會太多,古代王朝即便要立法也不會設立一個專門的立法機構,因為一些改革派,比如宋朝王安石、明朝張居正他們利用權力去實行新法是不需要所謂的機構。
第一個立法機構誕生在宋朝
宋王朝不一樣,他比較能折騰,宋朝再按照在《唐律疏議》制定了《宋刑統(tǒng)》之后頻繁的立新法,幾乎每一任皇帝都會編修法典,宋代法典之多,遠遠超過其他朝代。這一點梁啟超做過考證,他在《飲冰室合集》立有論述。
《飲冰室合集》卷16《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宋代法典之多,實前古所未聞。每易一帝;必編一次。甚者每一改元,必編一次。蓋終宋之世,殆靡歲不從事于編撰法典之業(yè)?!?/p>
以宋朝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獨特的機構,立法機構宋朝機構叫“編修敕令所”或叫“詳定敕令所”,簡稱敕令所,“敕令”這個詞的含義是"指帝王所發(fā)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動詞。編修的意思是將以前頒布出來的敕令加以整理、修訂、刪定,最終編訂成正式的法律文本。我們現(xiàn)代國家的法律,通常都是立法機關修訂出來的原因是現(xiàn)代不斷地修訂法律,如果宋朝不設立專門的立法部門,就無法應對頻繁的立法活動。
宋朝的立法繁密到什么程度?我給大家舉個例子,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突然想到一個新奇的想法,并且局的從來沒有人想到過,然后查一查哲學資料就發(fā)現(xiàn)早在千年前哲學家們就探討過這些問題了,在宋朝的典籍中記載一件類似的事情。
葉適的《水心別集》卷《實謀》:今內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
也就是說宋朝人人可以提出立法的建議,當一個人天天熱衷于于立法,成天都在想著還有哪一個領域沒有被國家立法,他就拼了命的窮盡智慧去想,突然想到一個自以為新奇的,可是到衙門提立法建議之后才發(fā)現(xiàn)大宋法律匯編里面早已經(jīng)有了類似的法律了。
我沒有說錯,你也沒有看錯,宋朝確實是人人可以提立法建議,而不是皇帝和高官的特權,而且這個人人指的就是普通平民老百姓,宋朝的很多法律確實也是這些老百姓中的智者提供的建議。
宋朝向民間開放言論,尋求立法的三個途徑
第一,宋朝成立修敕所開始啟動立新法的程序之后,這個事情要按照慣例在天下各個州縣衙門與菜市場等地方貼出宋朝政府宣布的新立法公告,此時就是立法期間,在這個期間如果有人有立法的建議,就能寫信,古代叫投書到政府,然后政府人員會一個一個的細看,好的立法建議就會被采納,最終講過一道道程序落實在宋朝的法律匯編里,在《宋會要輯稿》中記載,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二月,宋徽宗任命宰相何執(zhí)中提舉修敕所,開始新一輪立法,這就是平民老百姓提建議的大好機會。
《宋會要輯稿》中記載何執(zhí)中領導的修敕所很快給諸路監(jiān)司發(fā)公文要求諸路各個州縣全部貼出公告,相當于今天的新聞發(fā)布會,然后各級官吏和百姓都知道這個消息之后,如果有任何立法建議都可以在兩個月內前往所在州政府,這個建議是密封投狀的方式,當州政府收到轄下百姓的立法建議書之后快馬加鞭的送至京師。
《宋會要輯稿》
第二,不止是在立法期間可以進言,其實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參與,如果一個排名認為現(xiàn)行法律不太適用于當前的社會,或者還可以改進,都能在任何時間向所在州政府投狀,還是以書面形式提出修訂立法的建議,州政府拿到之后把意見書送達中央政府,具體內容如下材料記載。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詔:“宜令內外官及諸人言見行條貫有不便及約束未盡事件,其諸人若在外,即許經(jīng)所屬州府軍監(jiān)等處投狀,繳申中書。俟將來類聚已多,即置局刪定編修。仍曉示諸人,所言如將來有可采錄施行,則量事酬賞,或隨材錄用。
當來自各地的立法建議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即可成立修敕所啟動立法程序。凡立法建議被采納的平民,朝廷給予物質金錢獎勵,或者錄取進政府部門工作。熙寧變法期間推行的"市易法”,相當于今天的“國營企業(yè)貿易法”,這條建議不是官員所為,而是布衣平民魏繼宗的上書獻策。
據(jù)材料內容可以看到,立法被采納之后還給賞金,并且有可能錄用你當官,這種政策激勵下,民間必定會產(chǎn)生一批天天鉆破了頭想"立法”的人,于是才能出現(xiàn)宋朝的法律細化到讓你驚訝的程度。
第三,一部新法典制定出來后,并不是立即在全國范圍推行,此時處于新修訂法律的試行時間,這和今天的試點方式特別像。在試行時間內如果民眾覺得這個法律不好,或者有缺陷,則也可以向朝廷奏陳立法得失提出建議修訂,或者你沒有建議你也可以說這個律法哪里不好,讓其他人想辦法去修改,我不是胡說,大家請看資料。
《宋會要輯稿》:令寫錄降下諸轉運司發(fā)運司看詳行用;如內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內逐旋具實封聞奏,以便敕令所修正。送提舉詳定官看詳。如當改正,即改正刊印頒行。
什么意思呢?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新編敕完成提交皇帝批準。仁宗皇帝下詔:新編修的敕令暫時不要雕印,先抄寫副本,發(fā)至各路試行一年,一年內發(fā)現(xiàn)有問題如實匯報朝廷后再作修訂,修訂后才雕版印刷,最終頒行天下。
宋仁宗
為什么宋朝會頻繁立法?
之所以宋朝頻繁立法,原因就是我前面說的應社會需求而產(chǎn)生,宋朝不僅是經(jīng)濟發(fā)達,工商業(yè)也很發(fā)達,因為宋朝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張紙質貨幣——交子,社會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舊的敕令也總有滯后的時候,需要不斷修訂新的敕令。試想《宋刑統(tǒng)》抄自《唐律疏議》能夠適用于宋朝嗎?肯定不行,因為許多條款與宋代社會現(xiàn)實脫節(jié)的,比如我上期文章舉的李清照離婚案的睡眠法律,為什么會產(chǎn)生睡眠法律,就是因為舊的法律無法適用,需要用新的敕令來代替,于是宋朝每一任皇帝都要搞搞立法。
宋朝是一個非常重視法制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為什么?因為皇帝權力被制約,《陳亮集》人法卷《問古今損益之道》里,南宋的思想家陳亮與葉適說:“漢,任人者也;唐,人法并行者也;本朝,任法者也”。
宋太祖說過一句話,記錄在《宋大詔令集》:“應朝臣、京官及幕職縣官等,今后并須習讀法令?!?,意思是要求官員們必須熟讀法律,接受法學訓練;
《宋大詔令集》
宋朝的科舉考試設有法學??疲凶觥懊鞣啤庇涗浽凇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中。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自今司理、司法,并擇明法出身者授之”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新科進士授宮之前要接受吏部考試,叫做“鈴試”,鈴試主要考法律題。所以士大夫們還是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的。
《官法上》里記載一句話:“吾祖宗之治天下也,事無大小,一聽于法”。你聽這兩句話不就是說宋朝是依法治國,漢朝是以人治國,唐朝是人治與法治并行,于是他們自己覺得宋朝人很進步,為什么?因為宋朝頻繁立法說明國家重視法律制度,而不是重視強權。
其他士大夫都懂法律,那么司法官更是懂得法律了,必須具備相對專業(yè)的法學素養(yǎng),這就不是誰來都行,不是說這個官員調任到這里就能干司法官,因為宋政府要求,司法官必須先通過司法資格考試,當時叫做“試法官”,考試由刑部尚書與大理寺的官員們共同主持,并且還有監(jiān)督,監(jiān)督的是御史臺負責。
宋代官員
神宗朝熙寧二年(1069)的"試法官”這年考六場,一天一場,前五場是具體案例的判決,也就是實操技能,并且要求每場的案例里要包含10~15件刑名。最后一場考法理題五道,所有的案例試判都需要寫明令人信服的法理依據(jù),必須援引法律條文,而不是憑借自己的感覺去寫。這些案情并不是全部都是確定的,很多都是有疑的,這就是考試挖的坑,別以為今天才有考試挖坑,古代就有,不過在試卷上標明這起案件存疑。具體內容記載在《資治通鑒紀事本末》卷七。
《資治通鑒紀事本末》卷七五:"每日試一場,每場試案一道,每道刑名約十件以上、十五件以下,至五場止。仍更問刑統(tǒng)大義五道。其所斷案,具補陳合用條貫。如刑名疑慮,即于所斷案內聲說。所試人斷案內刑名有失,令試官逐場具錄,曉示錯誤;亦許試人再經(jīng)試官投狀理訴,改正其斷罪。通數(shù)及八分以上,須重罪刑名不失,方為合格。”
有時候讀讀宋朝的律法和故事其實很有意思的,宋朝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都設有專職的司法機關,這些司法機關都要配備專業(yè)的司法官,他們一般來自"明法科”及第進士、“鈴試"合格進士。
還有一些就是其他的官僚隊伍中的人需要轉型成為司法官,但是必須通過考試,考過才可以轉型。
宋代是唯一一個有這種專門的司法考試和立法機構的,這是宋朝立法民主化、司法專業(yè)化,并且宋朝還有非常完善的司法程序,任何案件必須按照司法程序走下去,不是《包青天》電視劇里面判案結束之后龍頭鍘伺候,大家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或者等待我后續(xù)更新相關內容。
包拯雕像
你可能會說,宋王朝的立法機制一定程度的“立法民主”,可真相當了不起,這個不僅了不起,這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王朝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這件事情,所以宋朝在這方面算是奇葩。
回顧中國歷史,很可惜在宋之后,元明清三朝把“明法科”與"試法宮”的考試都取消了,并且也不復重視官員的法學修養(yǎng),明朝君主專制和清朝君主獨裁使得文化中寶貴的地方全部丟失。
至于宋朝還有什么比較開放和民主的,可以點擊我的id看我的往期文章:從李清照離婚案看宋朝對女性的財產(chǎn)保護與婚姻法,女人穿越必選宋
抖匯吧»陳搞搞_盧綰是劉邦最信任的發(fā)小